中国经济林
关于毕节试验区经济林果业发展的思考
何斌、刘勇专业号 | 2012-9-18

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果品、食用油料、调料、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林木,是人们为了取得林木的果实、叶片、皮层、胶液等产品作为工业原料或者供人们食用所营造的林木。经济林作为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实现林业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林种,也是五大林种中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得最好的林种[1]。发展经济林是优化林业产业结构,促进林业向高效化、产业化发展的重大举措;也是实现“绿山富民奔小康”、满足社会对林产品多种需要的重要途径;更是加快林业发展、改善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屏障的必然选择。

近年来,伴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,经济林产业已成新农村和现代林业产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[2]。毕节试验区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,位于贵州省西北部,海拔在1200米至1800米之间,夏无酷暑,冬无严寒,季风气候比较明显,雨量充沛,阳光照射充足,立体气候突出,有发展经济林产业独特的优势和条件。本文就毕节试验区近年来经济林发展建设的现状、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建设的基本对策进行探讨,以便为毕节试验区经济林发展建设提供科学指导。

1、毕节试验区经济林果生产概况

近年来,毕节试验区各级党委、政府紧紧围绕“开发扶贫、生态建设、人口控制”3大主题,坚持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中,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,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。特别是,具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经济林产业发展迅速,不仅产量增长较快,而且经济林面积也在逐年增加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新增经济林57.66万亩,使全区经济林面积发展到113万亩,其中干果林73万亩,鲜果林40万亩。新增的经济林中核桃34.81万亩、板栗6万亩、梨3.1万亩、柑桔2.27万亩、桃1.9万亩、苹果1.84万亩、金银花1万亩、漆树2.8万亩,其他2.15万亩。

目前,毕节试验区经济林主要品种有:核桃、板栗、生漆、樱桃、油茶、木姜子、苹果等。以核桃、生漆最具盛名,核桃是省内主产区,栽培面积达54万亩,年产量在6000吨以上;生漆属全国六大名漆之一,漆酚含量高达83%,为贵州土特产的“三宝”之一,现有面积达10万亩,其年产量占全省的1/3。据调查,2011年全区共发展特色经济林61万亩,使全区的经济林面积达到了174万亩。按照地委、行署提出的"因地制宜、突出特色、集中连片、服务配套、创新机制、示范带动"的建设原则,结合“3个300万亩、2个100万亩”的全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,正在逐步形成赫章核桃主产区,威宁、毕节板栗主产区,威宁苹果、黄梨主产区,大方生漆主产区,金沙、纳雍、威宁茶叶主产区,黔西、织金、金沙鲜果主产区等6个特色主产区。

2、存在的主要问题

① 缺少宏观规划 产业盲目发展

毕节试验区经济林产业发展总体看还处于自发的发展阶段,生产缺乏统一的产业规划,没有形成产、加、销一体化的产业链,没有打造出高标准、高规格、成规模的经济林基地, 无法吸引水果经销商现场采购和订单销售。规模化、集约化、专业化程度不高,果农之间相对独立和分散, 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,无法细化栽植、管护、销售等各工作环节的分工, 从事种植和管理的农户没有精力联系市场, 从事水果销售的没有精力管理果园,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的发展速度。

② 经营管理模式落后

目前,毕节试验区经济林管理主要采取的是“树随地走,分户经营”的传统种植管理模式,这种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是经营管理过于分散,缺少集中连片的规模发展,与现代果树生产很不相适应。由于群众对经果林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,对经果林的重视程度也不一致,多数果农的技术管理水平较低,对果园实行粗放经营,不能实行科学管理,导致果园减产、减收,严重制约了经济林的发展。

这种模式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科技服务效果差。由于农户分散,经济林产权归农民所有,政府技术部门或科研机构需要直接面对大量种植户进行培训和管理,工作量大,心有余而力不足,想管但管不好,虽然每年都花了一定的资金和大量的精力组织农户参观和培训,但效果不理想。

③ 品种结构不合理

在经果林发展中,树种结构不合理,名、优、特、新产品少,管理粗放,集约化程度低[3],这是毕节试验区经济林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。品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:低档果品多,高档精品少;大众品种多,名特优新品种少;季节性果品多,错季果品少。果品成熟期比较集中,而市场难以在短时期内消化,加之缺乏贮藏、运销及加工能力,从而造成“烂市”;同时造成一年中其它时间段内果品市场几乎被外地果品垄断。由于品种结构不合理,产值较低,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民发展经济林的积极性。

④ 思想认识不到位

生产者文化素质低,长期以来,受封闭的小农意识影响,广大农户对新技术,优良品种的认识程度不高,在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的管理、采摘、销售过程中,他们只是从零散的小商小贩手里换取一些零钱补贴生计,没有彻底地从思想上对经济林产业发展和引进新品种给予足够重视。

⑤ 科学管理缺乏,科技服务滞后

毕节试验区多数经济林长期处于粗放管理,对经济林不施肥、不修剪、不除草、不松土、不及时防治病虫害等,任其自然生长,挂果就采收,无果则放任自流,不作任何投入,导致大面积的幼果树不能及早挂果,即使已挂果也由于品种不适销,管理粗放,导致果品质量低劣,经济效益较低。资金投入不足,水肥不能及时跟上果品的生长需要,因而果品口味不佳,产量低质量差,经济效益低下,产生了恶性循环的局面。而且,农户在坡耕地上种植经果林后,短期内缺少了部分收入,在利益驱动下, 绝大部分群众要在林地中套种玉米、高梁等抗旱的高杆农作物,林农争地争养分,影响了经济林的长势。

⑥ 高素质开发管理人才缺乏

虽然经济林是林业的一个分支,但有专门的技术要求,它既不同于用材林,也不同于农业。它比用材林经营有更高的技术含量,比农业要求更严格的生态环境。而现有的专业队伍人员少,专业面狭窄,适应不了经济林发展的需要。由于不懂技术,往往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,挫伤了发展经济林的积极性。同时,受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诱惑,一些有文化和有一技之长的、身体素质好的农民每年都远离家乡经商或打工,在经济林正需要田间管理的时候这部分农户大都外出打工,使得经济林荒于管理,造成秋末产果量大幅度下降。

3、毕节试验区经济林果发展对策

面对毕节独特的地理条件,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规划,因势利导地进行发展,提高经济林的质量和产量,以退耕还林、扶贫开发、水土保持、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实施为契机,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,使广大农民增收致富,改善生态环境,走出一条“发展一业,带动一片,致富一方”的经济林发展之路。要实现经济林产业快速发展,必须抓住当前林业发展的重大机遇,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[4]。针对毕节试验区经济林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,结合毕节试验区的实际情况,提出相应对策促进经果林产业快速发展。

① 科学规划,合理建园

“因地制宜,科学规划,合理布局”在经济林产业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,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以科技创新为依托,以培育壮大产业为目标,综合考虑气候、土壤、立地条件、品种、市场、政府财力、群众基础等各项因素,在遵循自然规律、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,因地制宜,根据不同区域、不同阶段、不同产品的发展情况,科学制定经济林产业发展的中、长期发展规划,产业规划起点要高、标准要高,体现区域特色和产业特色,并且要请相关专家进行规划的科学论证。做到合理布局,既注重加快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,又注重提高产业经营水平,使经果林产业发展积极稳妥,高效地推进。

在经果林产业发展中,立足当地资源优势,根据果树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,做到因地制宜,合理建园。充分利用国内、国际两个市场,进行系统分析,发挥资源比较优势,统筹规模。按照区域化布局,推进优势产业的规模化建设;按照市场运行规律,推进优势产业的产业化开发。通过规划的有效实施,使农民脱贫致富,实现经济效益、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增长。

② 改变种植模式,实行集约化管理

经济林的发展要走规模化、集约化、基地化的路子,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能够创造好的效益,只有进行集约化栽培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,只有实现基地化生产才有利于实施名牌战略,有利于开拓国内、国际市场[5]。要充分发挥种植大户在发展特色经果林产业上的辐射、示范和带头作用,发挥点亮灯一盏,照亮一大片的带动作用。开展联户种植、技术推广、生产资料供应、产品营销等服务,努力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,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,促进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规模化、集约化。走“企业 基地 农户”的经营模式建立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,使企业与农户成为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。

③ 优化品种结构,发展优质经果林

抓住经果林品种结构不合理问题,实施良种工程,引进外地新优品种,健全良种繁育体系,通过对比试验,选出适合毕节试验区气候特点的名、特、稀、优新品种,逐步调整优化毕节试验区的经果林品种结构,形成适合毕节试验区经济林发展的主栽品种,以适应市场需求。同时,要注意各树种、品种间的合理搭配,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的搭配、鲜食品种和加工品种之间的搭配等等。通过树种、品种之间的合理搭配增强抵御病虫害的能力,解决管理、采收、市场和加工等方面的矛盾。按照一村一品或一镇一品等基地化生产方式进行推广,使经济林产业初步形��规模化生产、集约化经营的格局[6]。

④ 转变农民观

调查发现,农民自发栽植的经济林普遍好于通过行政手段栽植的经济林。当务之急是改变过去单一的行政推动方式,采取宣传、学习、外出参观、示范带动等形式,教育引导广大农民提高思想认识,激发发展经果林积极性,从而确保经济林的健康发展。通过培训和实地考察,将农户过去那种“重栽轻管”的消极思想转变为“三分种七分管”的积极思想,让他们明白后期管理的重要意义和在提高经济林经济效益中的作用。

⑤ 强化技术培训,提高管理水平

人才匮乏、技术落后已成为制约毕节试验区经济林迅速发展的一大障碍。在经济林产业发展的过程中,必须注重技术培训工作,分期分批,层层推进,逐步将培训引向深入。一是抓科技培训,提高果园经管水平。采取有效的科技培训方式,在果树的修剪、施肥、病虫害防治、果品贮藏、保鲜等技术上进行重点培训。在培训上下功夫,在广度上求效益,培训镇、村主管林业、产业、营销的干部、主要技术骨干和农民专业户,力求使更多的人掌握果园管理的实用实效技术。通过培训,使参训的干部和农民均能掌握经济林栽培新技术,并形成一支集经营、加工、中介、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经果林产业队伍,达到镇有专业技术人员,村有专业技术骨干和农民经纪人。二是树立质量科技意识,应用高新技术,逐步推广果树地膜覆盖、果实套袋、节水灌溉、配方施肥、林粮间作等先进实用技术,不断增加林果业的科技含量,提高管理、技术水平。三是推广应用已通过国家林业局或省级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(认)定的经果林良种,加强林业科技部门全程跟踪服务,力争把果品质量和产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。

⑥ 加强示范园建设

对果树实施科学管理是丰产、稳产、优质的主要保证,而建设高标准示范园是提高农民科学技术水平的主要阵地。由于广大种植户的文化素质和个体差异性,经济林产业要向深度、广度发展必须靠典型示范来引导,通过技术承包和技术培训,加大新成果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。按照优质果品生产的技术要求,在不同村组区域建立优质果品生产试验示范园,从提高果实品质、合理肥水管理、采收保鲜贮运、越冬防寒等技术上加强多层面的试验示范,采用边试验指导边生产推广的方法,培养一大批种植能手和科技示范户。各级政府在示范园建立中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,把示范园建成培训、试验、示范于一体的综合科研基地。通过示范园建设,实现果园的科学管理,获得优质、高效的果品,带动基地发展。

⑦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

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和果品的供销体系是果业发展的主要保证。首先要改革服务机制,改善服务条件,充实乡、村两级服务人员,支持、鼓励和组织科技人员深入乡村进行有偿技术服务技术承包,蹲点示范,辐射一片,以点带面,逐步推进。增加科技培训费,重视广大干部、群众的技术培训,在抓好林业队伍自身知识更新的同时,到农村抓示范、抓培训、抓推广,增强和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和水平。其次,应大力发展民间的综合服务网络,形成以果树协会为主体,乡、村分会为骨干,在科技培训、市场营销、信息传递、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,为果品生产提供产前、产中、产后全方位的服务。

毕节试验区立体气候明显,适宜种植多种果树。应抓住当前退耕还林、生态建设等重点工程项目,依据当地气候、土壤、生物资源等优势,科学规划布局,从树种、品种、服务体系、政策措施等方面入手,加大扶持力度,把经济林产业发展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。

140964
阅读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